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16 点击次数:65
【前言】
1974年的时候,好多参加过革命的老朋友收到了一个好消息,说毛主席打算再用一批老将。没多久,毛主席就让周恩来总理来负责把这个好事给办妥了。
多亏了周恩来总理的帮忙,好多老人家都重新找到了活儿干,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。不过呢,周总理心里却一直挂念着一个人,那就是好久没见的吴克华将军,他特别想念吴将军。
在周恩来总理的印象中,吴克华是个正直爽快的人,为人低调谦逊,对自己要求严格,对别人却很宽容,总是想着大局,很会和大家打成一片,真是个难得的好同志。
【周恩来:吴克华到哪儿去了】
周恩来总理琢磨着,已经和吴克华七年多没见面了,就想借开会的空档,问问他近况如何。
有一次,中央政治局开会时,周恩来总理走进了会议室,他朝四周看了看,没见着吴克华,就随口问了一句:“吴克华咋没来呢?”
大家听完周恩来总理的话后,都相互瞅瞅,没人吭声,看来都是不了解吴克华的情况。见众人都不清楚吴克华的事,周恩来总理挺失望的,所以在会议结束后,他专门找来了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,让他去找找吴克华。
经过一番了解,李德生得知吴克华正被专案组审查。这让他觉得有些难办。但一想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,李德生就下定了决心,打算以“要重新审问吴克华”为由,把吴克华从专案组那里要过来。
不一会儿,李德生和总政治部二把手田维新,在京西宾馆的一间会客厅碰见了吴克华。一瞅见吴克华,李德生就笑着招呼:“吴克华同志,来来来,坐下聊!”
聊了一会儿后,李德生感觉吴克华对自己好像有点误解,于是开口道:“吴克华同志,我们是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来和你聊聊的。”
后来,按照李德生的安排,吴克华享用了一顿夜宵。这期间,吴克华显得格外小心,没怎么多说话。
李德生明白,吴克华的现状让他不得不小心行事,他对此表示了体谅,并让吴克华先去休息,说第二天再继续聊。接着,李德生就把吴克华的情况向周恩来总理做了报告。
听到吴克华的消息后,周总理心里总算踏实了点。周总理心想,既然有了他的下落,接下来就该着手给他重新找个工作安排了。
1975年4月份,多亏了周恩来总理的帮忙,吴克华终于有了新工作,他当上了铁道兵的领头人。
换了新岗位后,吴克华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不能对不起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信任!他想着,只有拼命干活,才能回报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他的期望。
没过多久,为了把青藏铁路建好,已经63岁的吴克华不顾年迈,亲自跑到海拔超过三千米的青藏线,一段一段地查看情况,还登上了昆仑山。
当吴克华打算登上昆仑山时,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望着司令员,考虑到他的年纪和身体状况,都纷纷劝解:“司令员,山上太高了,您就别上去了。等那些上山的同志回来,让他们跟您讲讲山上的情况吧。”
对于这事儿,吴克华并不放在心上,他心里只惦记着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给他调换工作的不易,绝对不能马虎大意,于是他郑重地说:
那可不行哦,哪有指挥官避开战场逃跑的道理!从西宁去格尔木,虽然海拔确实不低,但总比长征时翻越的夹金山要低些吧?我不仅要去,还得一站一站地往上攀登,直到站上昆仑山顶!
瞧着吴克华这么倔强,工作人员也没辙了,只好一声不吭地跟着吴克华,一站接着一站继续前行。
在旅途中,吴克华目睹了许多令人动容的场景,铁路工人们不怕天寒地冻,也不在乎高原缺氧,都拼命地为国家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,有的人甚至累出了病。见到这些累病的工友,有的战士心里开始犯嘀咕,琢磨着是不是该退伍回家了。
对于这事儿,吴克华并不觉得意外,也没有怪罪他们,他只是跟同行的部队领导讲:
战士们有这样的念头,挺能理解的,各级党委得赶紧给战士们做做思想工作,让他们能在高原上稳住脚跟,真心实意地留下来。得告诉他们,高原环境恶劣、困难重重,这些都得正确看待。青藏高原条件确实苦,但不能因为苦就不修铁路了呀。没有青藏铁路,这里会一直苦下去,西藏的老百姓也会一直穷下去。咱们咬咬牙,吃几年苦,受累几年,把铁路建好了,西藏的贫困问题就能轻松解决,这才是关键!这也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特别牵挂的事儿!
一路上,吴克华边走边查看情况,遇到啥问题就解决啥。靠着吴克华的决心,他们最终抵达了青藏铁路第一段的最末端——格尔木。
这儿,铁七师的领导觉得吴克华一路走来太辛苦了,身体和心理都很累,就想先让他歇会儿再去参观。可吴克华不答应,他一听说铁七师三十一团十一连的战士们要在可可西里搞冻土测试,就急着要去现场看看。
听了吴克华的话,大家伙儿说原先定的考察行程里没这茬儿。可吴克华特别倔,他说:“行程里没写怕啥,现在加上不就得了。昨天没想到,没安排,那咱今天就补上。昆仑山我非得去一趟,冻土试验我也得亲眼瞧瞧。青藏铁路得一直修到拉萨去。这冻土问题,咱们得解决,不看冻土试验,我心里不踏实!”
见吴克华态度坚决,铁七师的师长马上做了妥当安排,还特别交代那边得备上些美味佳肴,让吴克华司令员能好好享用一顿饭。
到了可可西里,吴克华马不停蹄,直奔冻土试验场查看情况,接着又跟十一连的战士们聊了起来,大家聊得热火朝天,一眨眼功夫,就到中午了。
师长瞅了一眼手表,对吴克华说吃饭时候到了。接着,吴克华他们一伙人就走到饭桌旁边。不一会儿,饭菜就被送上了桌。
瞅见桌上摆的饭菜,就海带丝、干瘪的菠菜、点鸡蛋粉和丁点儿猪肉,师长立马气不打一处来,嚷道:“司令员要是到这儿,就吃这些?这不是让咱铁七师丢脸嘛!你这连长怎么管理的?我非得把你撤了不可!”
连长一听师长的话,脸立刻就红了。他心里挺不是滋味,怎么能说他不愿意给司令员好东西吃呢?根本就没有这回事!这些吃的,战士们都宝贝得很,平时都舍不得碰,是因为知道司令员要来,才特意拿出来的。
想到这些事儿,连长忍不住委屈地掉下了眼泪,抽噎地说:“师长啊,这已经是我们连里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!司令员来我们连,战士们都乐坏了,把珍藏的猪肉和鸡蛋全翻了出来。这都是我们全连的心意,就想让司令员尝尝!”
连长的一番话,让师长心里挺不是滋味,悄悄地也掉了几滴眼泪。吴克华作为铁道兵的头儿,看到手下过得这么辛苦,心里同样不好受,他眼含热泪地说:“战士们能吃的苦,我一样能吃!”
随后,吴克华站起身,身子微微前倾,给战士们行了个礼,说道:“大家的补给不够,这都怪我!我把你们派到昆仑山,后勤保障却没做好,我得向大伙儿道歉,真是让你们受苦了!”
吴克华的一席话,让大伙儿心里都挺不是滋味。想着司令员如此体贴咱们,大伙儿都默默打定主意,这次冻土试验,一定得漂亮地完成!
离开铁七师那会儿,吴克华扭头对副参谋长潘田,那位还在铁七师的铁道兵老战友说道:“老潘,修建青藏铁路,这可是毛主席和党中央下的决心。咱们铁道兵得挑起这个大梁,非得把这项宏伟工程漂漂亮亮地完成不可,好让西藏人民圆上铁路梦,这也是全国老百姓对咱们铁道兵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哪!”
回到北京,吴克华马上进行了安排,给铁七师的后勤支持加了把劲。这显示了吴克华将军做事雷厉风行,从不磨蹭的性格。周恩来总理清楚这一点,毛主席心里也有数。
【吴克华: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,心里非常难过】
1977年8月,党的第十一次大会上,吴克华被选为中共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。到了第二年,他就去了乌鲁木齐军区当司令员。
1980年1月份,吴克华当上了广州军区的司令员,过了两年,他就不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了。
1987年2月份,吴克华将军情况危急。他看着守在身旁的老婆张铭和家里的亲戚朋友们,说出了最后的嘱咐:
每次回想起塔山阻击战中那些离去的兄弟,心里就一阵阵难受。等我百年之后,希望能把骨灰洒在塔山,好跟那些战友们继续并肩。
讲完之后,吴克华闭上了眼,耳边似乎再次回荡起塔山上那些战士们铿锵有力的声音:“我们誓死也要守住阵地!”
1948年的时候,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很得力,林彪、罗荣桓和刘亚楼负责东北的工作,让东北的好几个解放区都连到了一起。这时,毛主席非常有远见,他决定把东北大城市里的国民党军队就地消灭,这样就能减少他们逃进关里,给全国战场添乱的风险。
十月初的时候,根据毛主席“要在十天内攻克锦州”的命令,部队成功地将锦州团团围住。
10月4号,第二兵团的第四纵队收到了林彪的命令,说:“让他们带着四纵去塔山,守住主要阵地,挡住那些要来帮忙的敌人。”
拿到任务,第四纵队的头儿吴克华马上和政委莫文骅琢磨起上面的意思和指令,还一起商量了怎么布防和给大家打气准备打仗。
吴克华召集了纵队里师级以上的干部开了个会。在会上,他把上级的打仗计划和想法告诉了大家,特别强调了守护塔山这次任务有多重要。他说:“咱们四纵的领导已经铁了心,就算拼掉一半人,甚至是四分之三,也一定要完成上面的任务,绝不会让敌人往前多走一步,咱们就跟塔山阵地绑在一起了!”说完,吴克华又重重地点了点头,表示决心。
要想一举消灭东北的蒋介石军队,重点在于能不能击败驻守锦州的蒋军,而要战胜锦州蒋军,关键又在于我们能否在塔山成功阻挡住前来增援的蒋军!我们以前打过不少胜仗,但这种规模的防御战还是头一回。咱们得格外上心,多积累点经验,在那片靠海的小山丘地带,得想办法把没天险可守的局面变成有险可守!
没过多久,战斗部门的头儿苏静按照林彪的命令赶到了塔山,帮吴克华一起指挥打仗,还传达了林彪的话:“塔山这块地方,我志在必得!”
10月8号,吴克华和莫文骅带着纵队里团级以上的领导,亲自跑到塔山去瞧瞧那地方的地形。可他们一到那儿,才发现哪有什么山啊,就一个小村庄。而且啊,去锦州就那么一条路,还得从这儿过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吴克华心里明白,这次的战斗绝对不平凡,肯定是场硬仗!因此,吴克华与莫文骅等人一起,认真规划了这场战役的防守安排,把队伍分成了好几层,分别从正面、两侧和后方进行布局,还特地预留了一部分后备力量。
吴克华制定完战斗方案后,马上安排任务,让全体将士趁着夜色,冒着大雨加固防御工事,随时准备投入战斗。
没过多久,兵团头儿程子华亲自跑到塔山,瞧瞧战斗准备得咋样了。他一边瞧,一边对吴克华和莫文骅讲:“你们肩上的责任可不轻啊!根据情报,敌人打算从陆上、海上、天上一起动手,你们得赶紧加强防空和防炮的准备!”
吴克华讲道:“咱们在阵地上已经挖好了两万多个各式各样的藏身处,还有六千多米长的交通沟、两条防坦克沟,外加一大堆路障。这样一来,咱们的部队能随时让士兵、车子、马匹躲到地底下去。”
听完吴克华的报告,程子华称赞道:“不错!老吴,我把野战军给我的那个八五高炮连也拨给你们,务必守好主要的防线!”吴克华斩钉截铁地回答:“司令员请宽心!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拼尽全力,圆满完成塔山的阻击任务!”
10月10日一大早,国民党派了4个师的兵力,在飞机大炮的火力支援下,朝着吴克华防守的塔山阵地猛攻。没多久,两方的战士就混杂在一起,为了争夺阵地打得不可开交。
等敌人跟着占领了四纵的几个小地盘后,吴克华赶紧给前线打电话,让他们“赶紧组织力量打回去,把地盘抢回来,一开始就不能让敌人得逞”。
吴克华觉得,塔山这场阻击战肯定会拖很久,比的就是两边的耐心和决心,因此咱们得扛住敌人的猛攻,撑到战斗结束。
吴克华一声令下,前线战士们奋勇向前,把之前丢的几块小地盘又给抢了回来。不过呢,打渔山岛还是被敌人占着。
正当吴克华要下令部队去抢占打渔山岛时,他接到了总部的来电。吴克华一接起电话,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:“是四纵的吴司令吗?我是罗荣桓。你心里也明白,要是敌人把打渔山岛给占了,那麻烦可就大了!这对攻打锦州的整体计划至关重要,你们那边是怎么个想法,准备怎么把打渔山岛给夺回来呢?”
吴克华瞧了瞧站在一旁的参谋长李福泽,赶紧对罗荣桓说:“赶紧让12师的29团不管付出多大代价,都得把打渔山岛的地盘给抢回来!”
在吴克华的指挥下,战士们历经一番苦战,最终成功收复了打渔山岛。后来,吴克华在自己的回忆里提到这件事时写道:
敌人一波接一波地猛攻,赶都赶不走,挡也挡不住。他们玩命地往上冲,跟我们的战士缠斗在一起,扯头发、拽耳朵、摔跤、翻滚,个个都不要命了。咱们前线的掩蔽体、堡垒、交通沟、战沟,一会儿被敌人占去,一会儿又被我们夺回,就像拉锯一样来回争夺……
打完仗后,吴克华连饭都顾不上吃,就赶紧召集大家,把当天行动的情况梳理了一遍,并且安排了接下来的战斗计划。另外,他还让一小队人马去敌人的后方探探情况,好做到心里有数。
打了几天仗后,吴克华慢慢搞懂了敌人怎么攻打,战斗一结束,他就跟战士们聊起打仗的经验,同时安排接下来的战斗计划,还指挥队伍赶紧修复敌人炸坏的防御工事。
夜里,敌人正做着美梦呢,突然被一阵阵爆炸声吓得跳了起来。原来是吴克华派出去的一支小队,悄悄摸到敌人屁股后面捣乱,让他们精力耗尽,打仗的心思也动摇了。没过多久,这支小队回来了,还顺手抓了个参谋当俘虏。一审问,那参谋就招了。
蒋介石见国军寸步难行,气得火冒三丈,直骂带兵的将领没用。他还把自己的随身参谋罗泽派去督战,又把“东北剿总”直接管的独立95师调到塔山。接着,他又把华北督战主任罗奇叫来,让他盯着国军进攻。更绝的是,他召集了一堆不要命的家伙,成立了个“敢死队”,答应每人给50万金圆券,让他们跟共军拼命。
不出所料,随后的战斗中,国军95师伙同8师、151师和暂编62师,一起向塔山阵地发起了猛攻。尽管敌人一遍遍冲锋,可咱们战士们死守不退,愣是没让他们跨过四纵的防线。
10月14号,吴克华接到了刘亚楼的电话,里头说:“今天一早10点钟,咱们的大军就要开始猛攻锦州那儿的敌人了,你们可得坚守住啊!还有,林总特意调了个‘152’加农炮连来,给你们四纵添把劲儿。”
吴克华心里明白,到了这种紧要关头,敌人肯定会更加疯狂,战斗也会变得更加激烈残酷。
打仗时,国民党那边管督战的主任罗奇,还有95师的师长朱致一,他们躲在队伍最后头,瞪大眼睛朝着士兵们大声喊:“今天,咱们这个‘赵子龙师’非得攻下塔山,往锦州冲!谁要是敢退一步,就别想活了,格杀勿论!”
看到敌人像海浪一样猛扑过来,吴克华明白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搏,于是立刻下令:“炮兵同志们,集中火力往前面猛打,给我狠狠地打!”与此同时,四纵的阵地上,战士们响亮地喊着:“我们誓死保卫塔山,绝不退缩!”
吴克华把那个声音深深印在了心里,一辈子都忘不了!每当他脑海中浮现出塔山的战友们,耳边就仿佛回荡着“一定要和塔山共存亡”的呐喊……
10月15号,锦州战役圆满收官。塔山阵地上,四纵的战士们瞧着国民党军撤退的背影,兴奋地蹦了起来。塔山的这场硬仗打赢了,他们没白让党中央操心!瞧着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、满面红光,吴克华的眼眶湿润了!
打完仗以后,第四纵队的三十四团得到了“塔山勇士团”的名号,三十六团则被称为“白台山豪杰团”,二十八团荣获了“守卫模范团”的称号,而纵队里的炮兵团,大家给了它一个“吓破敌军胆团”的美名。
听到锦州被解放的消息,毛主席乐呵呵地说:“咱们的队伍士气旺,打法巧,你们指挥得真棒,我心里特别高兴,快传令表扬一下大家。”
1949年3月25号那天,毛主席在北京西苑机场看了看咱们的军队。当他走到插着“塔山英雄团”旗帜的地方时,很有感触地说:“这不就是参加锦州战役的那支队伍嘛!”
吴克华心里明白,这是毛主席对塔山阻击战以及所有四纵将士的肯定。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。
1987年2月13日,吴克华在广州去世,终年74岁。
1988年8月1日,遵照吴克华生前的愿望,他的妻子张铭带着孩子们,小心翼翼地捧着吴克华的骨灰盒踏上了前往塔山的旅程。在塔山上,他们轻轻地将骨灰撒向这片大地,让吴克华与那些早已安息在此的战友们,永远地相守在一起。
走的那一刻,张铭扭过头,眼泪模糊了视线,她仿佛瞅见了老公吴克华的身影,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四纵战士们那坚定响亮的声音:
“我们决心跟塔山战斗到底,生死不离!”